夜读丨读过的书,都是人生的际遇

夜读丨读过的书,都是人生的际遇

hyde656 2025-08-22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岁月渐长,年华逝去,人生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,很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看淡了。比如,我曾经心心念念、执意收藏的毛边本。

曾几何时,只要看到喜爱的毛边本,我便必得之而后快,甚而不惜花高价收入囊中,珍若拱璧,每每把玩,爱不释手。然而,最近几年,毛边本在我的心中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了,我转而更看重一本书的阅读价值。是否会读,重新成为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所在。

大概在十多年前,我写过一篇《加入“毛边党”》的文章,详述我迷恋上毛边本的过程。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:“毛边本其实还是一张能够真正迈入读书圈子的通行证——只要是人为划定的小圈子,差不多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,读书圈当然概莫能外,而毛边本的稀见与难得,正是爱书人设置的一道门槛、一件用以排斥异己的利器。”可见我当初加入“毛边党”,的确是抱有一些虚荣心的。

回顾我的读书历程,从儿童时代阅读小人书开始,到成年之后阅读中外名著,我最怀念的还是二十岁上下乱读书的时代。那时的我只是爱上了阅读,读书就是读书,并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;那时的我没有独立的书房,只有一间卧室兼书房。正是在这间小小的房间里,我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旅:读书,写作,冥想——陆游所谓:“人生各有好,吾癖正如此。”

这间小书房与我的青春紧密联结在一起,尽管它非常简陋:一张书桌,一个书架,一个老式的木箱,还有一张加宽的木板床,便构成了所有。但它同时又是丰富的,是只属于我个人的书的世界:书桌上摆放着我正在阅读的书,书架上摆放着我最喜欢的书,木箱里放置着我已经读过的书,就连木板床的一侧,也摆满了我临睡前随手翻阅的枕边书……彼时的我精力充沛,不怕熬夜,经常挑灯夜读,读到夜深人静。尤其是大雪纷飞或者疾风骤雨的夜晚,我更是不舍得睡,读书或者写作,直至晨曦初露,东方既白。

我平时最担心有人借书,便在书架上贴了一张“私人藏书,概不外借”的字条。但很多来访的书友无视字条,经常开口借书,我抹不开面子,只能忍痛借出。明知字条起不了多大作用,我便把最喜欢的书从书架上撤下来,或者藏在箱子里,或者锁在抽屉中。然而,还是有不少新书旧籍被书友借走不还,很多套书也不幸沦为半套,或者只存上册,或者只存下册。最令我揪心的是齐鲁书社出版的《金瓶梅》,虽然只是删节本,却被我视作珍藏,自从被书友借走之后,我便惶惶不可终日,每天计算着借出的时间,直到最后追讨成功……

不过,也有例外,有些书是我心甘情愿借出去的。彼时的我正在热恋之中,总想与女朋友分享我喜爱的一切,谈书论史,既是我的长项,也容易赢得女朋友的青睐。于是,我经常将喜爱的书籍推荐给女朋友,让她带回去慢慢阅读。遗憾的是,我与女朋友最终还是走散了,连同我借给她的那些书,一去不返。后来我总会想起女朋友来时的情景,她每次都把自行车悄悄地推放在我的窗下,然后轻轻地敲门。百无聊赖之际,我便随手写下了一首《悄悄》的小诗:“你来\是悄悄的\从未听到过你的脚步\便响起你轻柔的敲门声 你走\也是悄悄的\毫无声息地\消失了你的身影 哦\再也听不到你轻柔的敲门声了……”

对于我个人来说,读书是与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的。一本书只要读过,就与我的生活发生了实际的关系,就成为我人生际遇的一部分。

而我之所以对毛边本失去兴趣,一方面固然与年龄相关;另一方面,则是因为我始终把它们视作与阅读无关的收藏品。随着时过境迁,我已然放下了执念,便不再执着于得失,毛边本也就逐渐淡出了我的世界。

退出“毛边党”,或许也是一种人生的“断舍离”吧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夜读丨读过的书,都是人生的际遇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